资讯
今年是中国和欧盟建交50周年。为促进中欧青年科学家交流,“中欧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启动。中国科技部部长阴和俊、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卢沙野、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瑞士驻华大使白瑞谊、英国驻华公使墨泰等欧洲驻华机构代表出席启动仪式,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协等部门代表,以及来自中国和欧洲17个国家的科技界代表及青年科学家等共150余人参加。
在中国同欧盟建交50周年之际,中国科技部会同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门近日在京举办“中欧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启动仪式。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协等部门代表,以及中欧科技界代表及青年科学家共150余人参加。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程天海研究员团队在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监测领域取得研究进展,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开发了一种精准量化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的新方法,并基于该方法对全球垃圾填埋场进行了系统评估。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2025年7月28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气候变化》。
7月27日,部市共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工作推进会在上海举行。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出席会议并讲话。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主持会议。副院长、党组成员汪克强代表中国科学院出席会议并作交流发言。
据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报道,美国马里兰大学研究团队在探索原子尺度现象对下一代电子与量子器件的影响时,首次拍摄到了单个原子的热振动显微图像,捕捉到量子材料中热运动在原子层面留下的“指纹”,并揭示出一种此前未被实验证实的运动形式“莫尔相位振子”。该研究有望改变超薄电子器件的设计方式。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8日发布消息称,该所科学家日前发现并命名一种深海章鱼新种——飞天烟灰蛸Grimpoteuthis feitiana Tang,Zheng& Zhang,2025。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多样性与进化》。
记者7月28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团队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发现了东亚最早的蜥脚型类恐龙,命名为吴氏武定龙。这项研究成果于近期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科学报告》上。
7月25日至28日,以“共融・共创・共赢:青年学者驱动全球 科技创新未来”为主题的青年学者大会国际交流专场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举行。此次大会由成都分院和玛丽·居里学者华人学会共同举办,得到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国际合作局支持。
“中国高强低温钢1号”是一种主要用于超导磁约束聚变装置的材料,也是我国首创的一种新型材料。它的存在,能让聚变堆的“心脏”稳固坚韧。
作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精神力量之源,“两弹一星”精神历久弥新、熠熠生辉,激励着科研工作者在强国路上攻坚克难、奋勇向前。每每参观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我的内心都会涌起无限感动。
首次揭示月背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存在火山活动;首次获得月背古磁场信息;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前不久,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系列最新研究成果,首次为我们揭开了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
全球首个生命科学领域的综合性大科学装置——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开放运行十年来取得丰硕成果。7月26日,“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开放十周年学术论坛”在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举行。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