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8日发布消息称,该所科学家日前发现并命名一种深海章鱼新种——飞天烟灰蛸Grimpoteuthis feitiana Tang,Zheng& Zhang,2025。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多样性与进化》。
据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报道,美国马里兰大学研究团队在探索原子尺度现象对下一代电子与量子器件的影响时,首次拍摄到了单个原子的热振动显微图像,捕捉到量子材料中热运动在原子层面留下的“指纹”,并揭示出一种此前未被实验证实的运动形式“莫尔相位振子”。该研究有望改变超薄电子器件的设计方式。
记者7月28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团队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发现了东亚最早的蜥脚型类恐龙,命名为吴氏武定龙。这项研究成果于近期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科学报告》上。
7月25日至28日,以“共融・共创・共赢:青年学者驱动全球 科技创新未来”为主题的青年学者大会国际交流专场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举行。此次大会由成都分院和玛丽·居里学者华人学会共同举办,得到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国际合作局支持。
首次揭示月背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存在火山活动;首次获得月背古磁场信息;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前不久,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系列最新研究成果,首次为我们揭开了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
作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精神力量之源,“两弹一星”精神历久弥新、熠熠生辉,激励着科研工作者在强国路上攻坚克难、奋勇向前。每每参观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我的内心都会涌起无限感动。
“中国高强低温钢1号”是一种主要用于超导磁约束聚变装置的材料,也是我国首创的一种新型材料。它的存在,能让聚变堆的“心脏”稳固坚韧。
全球首个生命科学领域的综合性大科学装置——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开放运行十年来取得丰硕成果。7月26日,“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开放十周年学术论坛”在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举行。
25日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机构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论文,绘制出跨越人类50年生命周期的“人体衰老蛋白质图谱”,为系统揭示衰老密码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观察视角。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韩申生、副研究员刘震涛团队在多色超分辨结构光照明显微鬼成像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Multicolor super-resolution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 based on snapshot spectral ghost imaging via sparsity ...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玲玲24日在上海接受采访时展示了一组照片,一张是事件视界望远镜( EHT ...
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我国第一台、第一代同步辐射光源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重启开放;世界上设计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也是中国第一台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一期工程建设将于2025年底完成,具备验收条件,启动试运行。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