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在喀什市东城,南疆科普文化综合体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按照规划,这一科普文化综合体将于2026年建成投用。项目将依托中国科技馆资源优势,开展“科技大篷车进乡村”等品牌活动,构建“科普+文化”“线上+线下”的创新服务体系,助力南疆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 ...
【简介】日前,中国科技馆与喀什地区行政公署签署框架协议,双方将合作共建位于新疆喀什市的南疆科普文化综合体,打造集科学教育、文化展示、创新实践于一体的现代化平台,助力喀什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中新网新疆喀什7月4日电 (记者 孙自法) 中国科技馆与喀什地区行政公署近日在喀什疏附县正式签署《合作共建南疆科普文化综合体框架协议》,并同步开展一系列科普文化活动,旨在推动南疆地区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核医疗正在重塑重大疾病诊疗模式。柴之芳院士在论坛报告中强调,精准性高、稳定性好、杀伤力强,成为放射性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三大显著特征,让肿瘤患者的放射治疗率达到了65%-70%。
2024年10月,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启动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出推进集群发展与平台建设,做大做强出版平台,支撑我国海外出版期刊回归和科技文献本地化存储,为我国掌握学术出版主动权、学术评价话语权争取空间。
本届年会上,平等交流气氛格外浓重。张慧观察到,不少青年学者在会上纷纷向院士、专家直接提问。在她看来,这种自由讨论、互相质疑的氛围,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式,深化问题认知,最终催生更具价值的创新成果。
中新网北京7月31日电 (记者 孙自法) 中国科协7月31日举行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新闻通气会称,坚持学会主体、学术主旨、学者主角,紧扣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等议题,本届中国科协年会7月1日至31日在北京顺利举办,完成各项预定议程,成效良好。
“人工智能赋能地月空间感知”专题论坛由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承办,该学会在7月31日举行的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新闻通气会上指出,本次论坛将地月空间探测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为地月空间探索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有效吸引更多计算机科学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学者的目光,并为中国地月探测领域拓宽人才储备库。
在论坛交流中,专家们还聚焦科技创新,探讨进一步提高智慧农业技术在水稻生产中应用的路径,拓展绿色栽培技术的发展思路;针对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提出应对措施;围绕中国水稻产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提升水稻产业新质生产力与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表示,“高端装备运行安全保障与智能监控”专题论坛研讨覆盖面广、视角多元,为专家学者和产业界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合作平台,对推动高端装备运行安全保障与智能监控发展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7月21日,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践行“大食物观”挖掘和破解关键共性技术专题论坛在京举办。论坛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承办。来自食品科技界的院士、专家学者围绕如何践行“大食物观”的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7月23日,由中国航空学会承办的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空天飞行器关键技术研发与创新”专题论坛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本次论坛聚焦空天飞行器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与创新,旨在推动我国空天飞行器技术的发展与突破。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